急诊科医师:发热、肾功能损害、血小板减少三联征诊疗指南
三联征快速鉴别诊断要点
面对"发热、肾功能损害、血小板减少"三联征患者,需快速鉴别以下关键疾病并启动针对性治疗。
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(SFTS)
临床特征
发热期: 高热(>39℃)、乏力、肌痛
极期: 血小板显著减少(
<50×10⁹>重症表现: 意识障碍、出血倾向、多器官衰竭(病死率5-20%)
实验室诊断
RT-PCR检测SFTSV RNA(急性期血清)
外周血涂片无破碎红细胞(区别于TTP)
肾综合征出血热 (HFRS)
临床分期
发热期: 颜面潮红、结膜充血("三红征")
低血压休克期: 血压骤降、血小板减少
少尿期: 急性肾损伤、出血(皮下瘀斑、呕血)
鉴别关键
典型五期病程(与SFTS三期不同)
汉坦病毒IgM抗体阳性
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(TTP)
ADAMTS13酶活性<10%(遗传性或免疫性),导致微血栓形成<>
五联征
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(MAHA): Hb
<100g>1%血小板减少(
<20×10⁹>神经精神症状(头痛、意识模糊)
肾功能损害(血尿、肌酐↑)
发热
≥5分提示高危(敏感度81.7%)
其他需鉴别疾病
| 疾病 | 关键鉴别点 |
|---|---|
| 脓毒症/DIC | PT/APTT延长、纤维蛋白原↓、D-二聚体↑↑,血培养阳性 |
| HUS(非典型) | 补体异常(C3↓)、腹泻相关(大肠杆菌O157:H7),儿童多见 |
| 钩端螺旋体病 | 腓肠肌压痛、黄疸、疫水接触史,显微凝集试验阳性 |
循证治疗方案(2022-2024最新指南)
SFTS治疗方案 (2024防控指南、2022专家共识)
抗病毒治疗
法匹拉韦 (Favipiravir)
首日1600mg bid,第2-14日600mg bid(重症早期用,降低病死率)
注意: 利巴韦林疗效不明确,不推荐常规使用
支持治疗
血小板减少: 输注血小板(<10×10⁹>
肾功能损害: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(CRRT)(适用于肌酐>4mg/dL或少尿)
重症管理: IVIG(1g/kg×2天)联合糖皮质激素(甲泼尼龙40-80mg/日)
防控措施
隔离患者,避免接触血液/分泌物,蜱虫防护(驱虫剂、衣物覆盖)
HFRS治疗方案 (2023诊断共识)
液体复苏
晶胶体交替(休克期),监测尿量及中心静脉压
抗病毒治疗
利巴韦林(10-15mg/kg q8h,<7天)<>
肾保护
呋塞米利尿,少尿期限蛋白、限钾,必要时透析
TTP治疗方案 (2022中国指南)
紧急血浆置换(PEX)
标准方案
每日1.5倍血浆容量置换,直至血小板>150×10⁹/L且神经症状缓解(通常需5-7天)
免疫治疗
糖皮质激素: 甲泼尼龙1g/日×3天(冲击后减量)
利妥昔单抗: 375mg/m²/周×4周(抗CD20抗体,清除自身抗体)
Caplacizumab(新推荐)
抑制vWF-血小板聚集,首剂10mg静注,后10mg皮下注射/日(与PEX联用,缩短缓解时间)
脓毒症/DIC治疗方案 (2021 Surviving Sepsis指南)
抗生素
广谱抗生素(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)1小时内启用
DIC管理
肝素抗凝(活动性出血时慎用),补充纤维蛋白原(<1.5g>
急诊评估与诊断流程
1. 初步评估
实验室检查
血常规(血小板、破碎红细胞)
凝血功能(PT/APTT/D-二聚体)
生化(肌酐、LDH)
血涂片
影像学检查
肺部CT(排除肺出血)
头颅CT(神经症状者)
2. 快速筛查
疑SFTS/HFRS
送检病毒PCR/抗体(1-2小时快检)
疑TTP
立即送检ADAMTS13活性(结果前按PLASMIC评分启动PEX)
3. 诊断流程时间轴
初步评估(0-30分钟)
完成血常规、凝血功能、生化等基础检查
快速筛查(30-60分钟)
根据初步结果选择针对性检查(病毒PCR/抗体或ADAMTS13活性)
启动治疗(60-120分钟)
根据筛查结果启动针对性治疗(抗病毒、血浆置换等)
重症评估(2-4小时)
评估治疗效果,决定是否需要ICU转入
总结要点与急诊干预时效
| 疾病 | 核心治疗 | 急诊干预时效 |
|---|---|---|
| SFTS | 法匹拉韦 + IVIG + CRRT | 抗病毒需在72小时内启动 |
| TTP | 血浆置换 + 利妥昔单抗 | PEX需在4-8小时内启动 |
| HFRS | 液体复苏 + 利巴韦林 + 透析支持 | 休克期液体管理黄金1小时 |
急诊医师关键提示
优先排除TTP(需紧急血浆置换)和脓毒症(需抗生素覆盖),同时结合疫区/季节特点(如蜱虫活动期优先考虑SFTS)。治疗方案需动态调整,重症患者尽早转入ICU。
标签: 临床经验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