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孔肯雅热诊疗与防控指南(2025年版)
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国家中医药局及WHO最新指南整理
疾病概述
病原体与传播
病原体:基孔肯雅病毒(CHIKV),单股正链RNA病毒
传播媒介: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
流行地区:全球119个国家报告,我国广东、云南等高发
发病机制
急性期(1-7天)
病毒血症高峰,促炎因子释放导致关节滑膜炎
慢性期(>12周)
病毒持续感染关节组织,T细胞异常激活
临床表现
典型症状
发热
中低热为主,热程1-7天
关节痛
核心特征,对称性小关节痛
皮疹
斑丘疹,躯干四肢分布
淋巴结肿大
颈部为主,伴压痛
重症预警指标
高危人群:新生儿、>65岁、合并高血压/糖尿病/心脏病
预警标志:持续高热>5天、神经系统症状、血小板<100×10⁹>
诊断标准
| 诊断类型 | 标准 |
|---|---|
| 疑似病例 | 流行病学史 + 发热+关节痛/皮疹 |
| 临床诊断病例 | 疑似病例 +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|
| 确诊病例 | 临床诊断病例 + CHIKV核酸/病毒分离阳性或IgG抗体4倍升高 |
实验室检查
病原学检测
核酸检测(RT-PCR):发病7天内检出率高
病毒分离:需BSL-3实验室
血清学检测
IgM抗体:发病3-4天可检出
IgG抗体:发病5-8天检出
治疗方案
急性期治疗
退热镇痛
首选:对乙酰氨基酚(成人0.5g q6h)
登革热未排除前禁用阿司匹林/NSAIDs
补液方案
轻中度:口服补液盐(ORS)
重症:生理盐水500ml ivgtt(≥1h)
关节痛管理
急性期:冷敷+关节制动
慢性期:泼尼松或羟氯喹(需会诊)
重症治疗
脑炎/心肌炎
甲泼尼龙40-80mg + 5%葡萄糖250ml ivgtt qd(≥2h)
血小板减少
静注免疫球蛋白(IVIG) 0.4g/kg/d × 5天
鉴别诊断
| 疾病 | 鉴别要点 |
|---|---|
| 登革热 | 血小板减少更显著,出血倾向明显,休克风险高 |
| 寨卡病毒病 | 关节痛轻微,孕妇感染致胎儿小头畸形 |
| 传染性红斑 | 面颊部"掌击样"红斑,儿童为主 |
| 类风湿关节炎 | 慢性对称性小关节炎,RF、抗CCP抗体阳性 |
病例示例
患者信息
女,50岁,体重50kg,广东佛山务工。高血压5年(氨氯地平5mg qd控制良好)。
主诉与现病史
发热、双腕踝关节剧痛3天,皮疹1天
Tmax 39.2℃,关节肿胀疼痛,活动受限
居住小区近期报告5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
查体与辅助检查
腕/踝关节肿胀压痛(+),躯干四肢皮疹
WBC 6.5×10⁹/L,Plt 110×10⁹/L
RT-PCR:CHIKV核酸阳性(发病第3天)
救治经验总结
快速识别重症风险
高龄+高血压,监测血小板、肝酶
诊断"双通道"策略
流行病学史+关节痛→RT-PCR快速确诊
支持治疗精细化
补液量控制,禁用NSAIDs
阻断传播链
隔离期至发病后7天,环境灭蚊
预后
急性期7天内症状缓解
遗留持续性关节炎
病死率(主要死于脑炎、心肌炎)
参考文献
《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(2025年版)》 -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
《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(2025年版)》 -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
《基孔肯雅热公众防护指南》 - 中国疾控中心(2025年8月)
WHO. Chikungunya Factsheet (2025) - 全球流行数据及疫苗使用建议
标签: 基孔肯雅热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