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海无涯

纵隔气肿:病因机制、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案

admin 27 0

纵隔气肿:病因机制、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案

纵隔气肿:病因机制、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案

基于最新临床指南的系统性解析与危重病例分析

病因机制

肺泡破裂(最常见)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肺泡内压骤升导致破裂(如哮喘急性发作、机械通气气压伤)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气体沿肺血管周围鞘膜进入纵隔(Macklin效应)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危险因素:哮喘、COPD、吸毒、分娩、癫痫持续状态

其他病因机制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消化道穿孔:食管破裂、胃肠穿孔气体经膈肌裂孔上行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头颈部感染或创伤:颈深筋膜间隙感染、颌面部骨折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医源性因素:正压机械通气、支气管镜/胸腔穿刺、心肺复苏

临床表现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典型症状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胸骨后剧痛(放射至肩背,随呼吸/体位加重)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呼吸困难、吞咽困难、声嘶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危重表现:张力性纵隔气肿可压迫上腔静脉,导致低血压、意识模糊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重要体征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Hamman征:心前区与心跳同步的嘎吱音(左侧卧位明显)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皮下气肿:颈胸部握雪感/捻发音(占70%)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循环障碍:颈静脉怒张、发绀、心动过速

诊断标准

依据《纵隔气肿诊断治疗指南》2022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影像学金标准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X线:后前位示纵隔旁透亮带,侧位示胸骨后间隙透亮度增高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CT:敏感性更高,可显示少量气体及原发病变(如肺大疱、食管裂口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鉴别病因的关键检查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怀疑食管破裂:口服造影剂造影或胃镜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合并气胸:立位胸片或超声评估

治疗方案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轻症处理(无症状/少量积气)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卧床休息、吸氧(高流量纯氧促进氮气吸收)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镇咳止痛(布洛芬400mg口服q8h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重症处理(张力性/压迫症状)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紧急减压:胸骨上切迹切开引流,放置皮下引流管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合并张力性气胸:立即胸腔闭式引流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原发病治疗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哮喘急性发作:甲泼尼龙40mg IV q12h + 支气管扩张剂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食管穿孔:禁食、广谱抗生素(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.5g IV q8h)、外科修补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机械通气患者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降潮气量(≤6ml/kg)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限PEEP(≤5cmH₂O)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改用压力控制模式

鉴别诊断

食管破裂(Boerhaave综合征)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呕吐后突发胸痛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胸腔积液、纵隔炎征象(发热、WBC↑)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确诊需食管造影

急性心包炎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心包摩擦音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心电图广泛导联ST段抬高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超声见心包积液

气胸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患侧呼吸音消失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叩诊鼓音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X线示肺压缩带

纵隔气肿危重抢救病例

张力性纵隔气肿合并哮喘持续状态

病例资料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既往史:男性,35岁,哮喘病史10年,未规范用药;吸烟史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主诉:哮喘发作2天后突发窒息性胸痛、呼吸困难1小时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现病史:入院前2天哮喘发作,自行吸入沙丁胺醇无效;1小时前用力咳嗽后突发胸骨后撕裂样痛,放射至后背,伴面色发绀、SpO₂降至70%

诊治经过

初始评估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查体:BP 80/50mmHg,HR 140bpm,SpO₂ 75%(面罩吸氧10L/min);颈静脉怒张,颈胸部广泛皮下气肿,Hamman征(+);双肺哮鸣音微弱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急诊CT:广泛纵隔气肿、右侧气胸(肺压缩30%),肺野见弥漫性肺大疱

紧急处理

张力性气胸处理

右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置管闭式引流,连接负压吸引(-20cmH₂O)

纵隔减压

胸骨上切迹横行切口3cm,分离至气管前筋膜,置入多孔引流管接水封瓶

哮喘持续状态治疗

甲泼尼龙80mg IV泵注;肾上腺素0.3mg IM;硫酸镁2g IV泵注

循环支持

快速补液;去甲肾上腺素0.1μg/kg/min静脉泵注维持血压

转入ICU后治疗

机械通气策略

压力控制模式:FiO₂ 60%,PEEP 5cmH₂O,吸气压力12cmH₂O

抗感染

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.5g + 生理盐水100ml IV q8h

转归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4h后皮下气肿消退,血压稳定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72h拔除纵隔引流管

  •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第7天转普通病房

救治经验总结(基于AATS/ERS指南复盘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早期识别张力性征象

颈静脉怒张+低血压+皮下气肿提示张力性纵隔气肿,需立即影像学确认并减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哮喘患者通气关键点

避免高平台压(维持≤30cmH₂O),首选压力控制模式,容许高碳酸血症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多学科协作必要性

联合急诊科(初始复苏)、胸外科(纵隔引流)、呼吸科(哮喘方案)是成功关键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动态影像评估

CT不仅确诊,还发现肺大疱(后续需肺减容术),避免复发

参考文献:

  • 《纵隔气肿诊断治疗指南》(2022)

  • 《实用内科学》第16版(2022)

  • MSD诊疗手册(2023)

  • AATS/ERS机械通气相关气压伤防治共识(2021)


纵隔气肿诊断治疗指南精要

纵隔气肿诊断治疗指南精要

基于权威指南的综合分析(2021-2023)

核心病因机制

肺泡破裂(最常见)

Macklin效应:肺泡内压骤升致肺泡破裂,气体沿肺血管鞘进入纵隔。

诱因:哮喘急性发作、吸毒、潜水减压、分娩用力。

消化道穿孔

食管破裂(剧烈呕吐、医源性损伤)、胃肠穿孔后气体经膈肌裂孔上行。

医源性因素

机械通气(高PEEP/潮气量)、支气管镜检查、心肺复苏。

典型临床表现

症状

  • 胸骨后剧痛(放射至肩背,呼吸/体位加重)

  • 呼吸困难、吞咽困难、声嘶

体征

  • Hamman征:左侧卧位心前区闻及与心跳同步的嘎吱音(特异性>90%)

  • 皮下气肿:颈胸部握雪感(70%病例)

危重征象

颈静脉怒张、低血压、发绀(提示张力性纵隔气肿)

诊断标准与影像学特征

影像学金标准

X线检查

后前位示纵隔旁透亮带,侧位示胸骨后间隙透亮度增高。

CT检查

敏感性>95%,可显示少量气体及肺大疱等原发病变。

病因鉴别检查

疑食管破裂

口服造影剂造影或急诊胃镜。

合并气胸

床旁超声或立位胸片评估。

治疗方案分级

轻症处理

卧床休息、避免Valsalva动作

高流量吸氧(纯氧面罩10L/min,促进氮气吸收)

镇咳镇痛:布洛芬400mg口服q8h(疼痛时)

重症处理

紧急减压:胸骨上切迹切开置管引流

合并张力性气胸:立即锁骨中线第2肋间闭式引流

原发病治疗

哮喘急性发作

甲泼尼龙40-80mg IV qd + 沙丁胺醇雾化

食管穿孔

禁食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.5g IV q8h + 外科会诊

关键鉴别诊断

食管破裂

关键点:呕吐后突发胸痛、胸腔积液、纵隔炎(发热/WBC↑),确诊需食管造影。

急性心包炎

心包摩擦音、心电图广泛导联ST段抬高、超声见心包积液。

气胸

患侧呼吸音消失、叩诊鼓音,X线示肺压缩带。

典型病例分析

病例资料

既往史

男性,25岁,哮喘病史8年,未规律用药;无吸烟/吸毒史。

主诉

剧烈咳嗽后胸骨后疼痛伴颈部肿胀6小时。

诊治经过

初始评估

生命体征

BP 120/80mmHg,HR 88bpm,RR 18次/分,SpO₂ 96%(未吸氧)

查体

颈前区及锁骨上窝皮下握雪感,Hamman征(+),双肺散在哮鸣音

治疗措施

氧疗

经鼻导管吸氧(5L/min),持续24小时促进气体吸收

哮喘控制

甲泼尼龙40mg IV滴注 + 沙丁胺醇雾化

转归

24小时后皮下气肿减轻,72小时胸痛消失;复查胸片示纵隔气体基本吸收

救治经验总结

明确分型是关键

生命体征稳定+无压迫症状→无需有创操作,避免过度医疗

哮喘控制是根本

糖皮质激素需足量(甲泼尼龙≥0.8mg/kg/d),阻断炎症级联反应

参考文献

  • 1                《纵隔气肿诊断治疗指南》(2022)

  • 2                《实用内科学》第16版(2022)

  • 3                MSD诊疗手册(2023)

  • 4                AATS/ERS机械通气相关气压伤防治共识(2021)


纵隔气肿患者诊疗指南(2022版)

纵隔气肿患者诊疗指南(2022版)

基于《纵隔气肿诊断治疗指南》(2022)、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》(2022修订版)及《实用内科学》第16版(2022)

适用人群

本指南适用于病因不明、生命体征稳定、无发热、炎症指标正常的纵隔气肿患者的诊疗决策。

一、饮食管理原则

是否需禁食?

无需常规禁食,但需满足以下条件:

1. 排除食管/气管破裂依据

  • 若患者无呕吐后突发胸痛、饮水呛咳、吞咽困难或纵隔积液/脓肿表现(CT或X线无液气平面),可正常进食

  • 若存在上述任一高危征象,需立即禁食并行食管造影或胃镜排查

2. 饮食调整建议

  • 避免产气食物:豆类、碳酸饮料等,减少胃肠胀气加重纵隔压力

  • 选择温软易消化食物:如粥、蒸蛋,减少吞咽空气及消化道刺激

✅ 结论:无食管破裂证据时,无需禁食,饮食以低产气、易消化为原则

二、抗生素使用指征

不推荐预防性使用抗生素,仅限以下情况启用:

1. 明确感染证据

  • 发热(体温>38℃)、WBC/CRP/PCT升高

  • 影像学提示纵隔脓肿(液气平面)或合并肺炎

2. 高危损伤因素

  • 食管/气管破裂(需手术修补)、颈部深部感染蔓延至纵隔

  • 医源性操作后(如气管镜、食管镜)合并黏膜破损

3. 抗生素推荐方案

根据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》(2022修订版):

首选方案

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.5g + 生理盐水100ml IV q8h(输注1h)

替代方案

头孢曲松2g IV qd + 甲硝唑0.5g IV q8h(覆盖厌氧菌)

❌ 结论:无感染证据时,抗生素不能预防纵隔炎,反增加耐药风险及不良反应

三、关键处理流程

指南核心推荐

1. 病因排查优先

  • 影像学:48小时内复查胸部CT,评估气体吸收情况及是否合并隐匿性食管破裂

  • 内镜指征:若出现吞咽疼痛、呕血,立即行急诊胃镜

2. 对症支持治疗

  • 氧疗:经鼻导管高流量吸氧(5–10L/min),促进氮气排出

  • 镇咳镇痛:布洛芬400mg口服q8h(疼痛时),右美沙芬15mg口服q12h(剧咳时)

3. 动态监测

  • 每24小时评估生命体征、皮下气肿范围及Hamman征变化

  • 炎症指标(CRP/PCT)每48小时复查,若升高则启动感染排查

诊疗总结

对于生命体征稳定、无感染征象的纵隔气肿患者:

饮食管理

✅ 无需禁食,但需调整饮食结构

抗生素使用

❌ 无需抗生素,除非后续出现感染证据或高危损伤

核心措施

️ 病因排查(尤其食管破裂)、高流量氧疗、动态影像及炎症指标监测

📌 临床决策应结合患者个体情况,本指南仅供参考



标签: 纵隔气肿

发布评论 0条评论)
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